在中國做博士后,有一些幸福之處,但也有其背后的艱辛,其中的酸甜苦辣,個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品味。
幸福之處大致可以總結(jié)為以下兩點:
(1)看起來很風光。在國外,博士后就是個沒有保障的科研臨時工,是沒有任何頭銜的一個普通科研人員。而在國內(nèi),“博士后”被賦予了一定的地位,盡管“博士后”不是學位,但在我國老百姓心中,“博士后”就等同于高于“博士”的學位。所以,當博士后跟外人說起自己是在做博士后的時候,很多不知情的外人都會流露出一種佩服之情。博士后出站的時候,中國博士后管委會還會給發(fā)一個精美的博士后證書,讓“博士后”這個頭銜顯得更有分量。
?。?)在戶籍、子女就學等方面享受一些福利。在中國,博士后不光有一個看起來風光的名頭,還可以得到一些實惠性的保障。最大的保障莫過于戶籍的保障了。博士后的戶籍政策享受的是國家人事部專門的戶籍名額,不受用人單位的戶籍名額所限,一個人做博士后,全家人的戶口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這對于北京、上海這樣很難落戶的城市的博士后來說,無疑是非常大的誘惑,甚至是有些人專門為了給自己或者家人拿到北京戶口、上海戶口,而刻意做博士后。此外,在子女就學以及博士后期間住房方面,也是有很多政策保障的,這些條件要比博士畢業(yè)后直接當講師、助理研究員要好得多。
然而,風光的頭銜和一些政策福利背后,也掩蓋著很多艱辛,而這些艱辛,是世人們不容易看到的。
首先,博士后始終只是個“臨時中轉(zhuǎn)站”,而非“鐵飯碗”。這是很多人在做博士后之前猶豫再三的原因。對于多數(shù)人而言,往往是能找到一份穩(wěn)定的好工作,是不會去做博士后的,多數(shù)人做博士后都是因為暫時沒有一份讓自己滿意的工作機會,才選擇做博士后。大多數(shù)中國人骨子里都有“鐵飯碗”的思想,當自己處于“臨時中轉(zhuǎn)站”的狀態(tài)下,潛意識里會透露出一份不踏實的感覺,這樣的一份感覺,會讓博士后的幸福感大大降低。
其次,博士后還是有不少經(jīng)濟壓力的。在某些高?;蚩蒲性核┦亢蟮拇霰容^低,而大部分做博士后的人年齡多在30歲左右甚至更大的年齡,這樣的年齡正是需要多賺錢養(yǎng)家糊口的年齡。博士后的這種在經(jīng)濟上的壓力,往往不是來自于賺的錢真的無法養(yǎng)家糊口,而是來自于家人們對自己收入上的期待,以及和同齡人(尤其是以前的同學)收入相比的心理壓力。
再次,博士后期間做的事情不一定有成就感。一個導(dǎo)師會招博士后,通常目的只有一個——找個可以熟練干活的勞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導(dǎo)師經(jīng)常會把一些瑣碎的活兒派給博士后去做,這個過程,導(dǎo)師可能會忽略這個博士后學業(yè)的整體規(guī)劃與發(fā)展。于是,博士后期間,很多人都會在重復(fù)做一些瑣碎的事情:幫導(dǎo)師申請基金項目、幫導(dǎo)師做項目、幫導(dǎo)師組織會議,等等。
如果一個博士后經(jīng)常被這樣一堆瑣事所羈絆,那么他用于思考自己想做的科研工作的時間就會被大量減少,盡管有時候可以利用一些零碎時間做些自己想做的科研工作,但科研往往是需要有一段不被打擾能夠沉得下心思考的時間,盡管可以被利用的零碎時間比較多,但時間太碎往往不利于科研思考,還是會對科研產(chǎn)生很大的干擾。久而久之,自己就覺得做博士后特別沒成就感。
最后,看不到未來希望的無奈更折磨人。如果博士后期間只是薪水低、干活苦累沒成就感,而前途是光明的,那我想大多數(shù)人都還是愿意為了美好的未來而現(xiàn)在忍受一些暫時痛苦的。而如果連未來希望都看不到,會讓一個人失去興趣、動力,甚至讓人對此絕望。
選擇做博士后的人,多數(shù)還是期盼未來能夠留在科研院所和高校系統(tǒng)中繼續(xù)做科研的,然而,現(xiàn)在中國的大的科研環(huán)境,讓大多數(shù)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們都陷入一種迷茫掙扎的狀態(tài),看不到未來的希望?,F(xiàn)在科研形勢對于年輕人來說還一年不如一年。幾年前,博士后出站后可以在一所還不錯的科研院所或高校直接得到一份副教授的職務(wù),而現(xiàn)在,博士后出站要去一個不錯的科研院所或高校工作,比以前要難很多倍,并且去了一所還不錯的科研院所或高校之后,也很難再有直接給副教授的機會,還是需要自己從講師或助理研究員做起,“熬”職稱。
不管怎么說,博士后雖然是個“臨時中轉(zhuǎn)站”,但也是個“跳板”,如果能夠利用好博士后兩年期間的機會,做一些積極的有意義的事情,可能也是讓人生命運改變的重大機遇。祝所有的博士后們都能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