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學霸”村:博士26人,碩士128人,本科658人!
前年微博上一則關(guān)于帝都文科狀元的采訪視頻被刷爆了,采訪中這位來自帝都北京學生的每一句話都句句直戳心窩。農(nóng)村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大學了,雖然這句話聽起來好氣人,但我們卻無力反駁,確實大形勢上的局勢就是這個現(xiàn)實。也許很多人看到這里會覺得十分低沉,真的是農(nóng)村越來越難出學霸了嗎?
在湖南有這么一個不起眼的村落,打破了農(nóng)村孩子越來越考上好大學的定論。這個令很多普通農(nóng)村家庭孩子看到希望的村莊叫秧田村,在湖南省瀏陽市沙市鎮(zhèn)。相對于秧田村,附近的人更喜歡叫它博士村,村里有一面博士墻,上面羅列了這么多年從這個村子里走出的博士。還有醒目的大標語,訴說著這么多年來村里濃厚的重教重文化氣息。
秧田村有著七百多年的歷史,村里大概有一千二百多戶家庭。這么多年來,從這個村子里走出的大學生有六百多名,碩士學歷的一百多人,博士學歷的有二十多人??赡茏x者的第一感覺是:難道這里的山水更養(yǎng)智力?
其實故事沒有那么神秘感,和全國大部分村莊一樣,這里居住的家庭都是普普通通的農(nóng)村弄土地的老百姓。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城里打工,一年也就過年過節(jié)回來一趟,平時很多有時間敦促孩子的學習,大部分孩子跟著爺爺奶奶過著留守兒童一般的日常。
村里第一個考上博士的屈婷曾告訴采訪的記者,村里家家戶戶都差不多。她的父母為了供養(yǎng)她和弟弟讀書,早早就去外面打工了。自己和弟弟小時候都是自己做飯、自己洗衣服、自己照顧自己。
其實這里大部分家庭都是這樣,雙博士家庭的村民羅建植建立兩個兒子羅洪濤和羅洪浪都是上交大的博士,小時候兄弟倆窮得都沒鞋穿。每天放學后不僅要寫作業(yè),還要幫忙父母燒飯做菜割牛草。農(nóng)忙的時候還下地插秧、收稻,寒暑假的時候還會編點籃子之類貼布家用。
這里沒有城里的各種輔導班,沒有城里的各種娛樂場所,也沒有什么重點小學、重點初中。從這里走出的大學生,全部來自自我的努力和鉆研。一位從村里走出去,目前在深圳的上交大博士羅洪濤,曾給村里小學的學弟學妹們寫了一封信。
他勸導學弟學妹們杜絕電子產(chǎn)品,多讀書,多做筆記多思考。只有刻苦學習,保持良好的身體素質(zhì),才能為自己的將來創(chuàng)造更精彩的故事。
想羅洪濤這樣關(guān)心村里學弟學妹們學習和生活的博士不止一個,每年春節(jié)回鄉(xiāng)村里學校開學的第一課,都由那些榮獲成就的博士們開始。秧田村重文化、重家訓的精神氛圍,促使了村里的孩子早早成熟,知道人生的方向只有自己能夠掌控。
可能曾經(jīng)的艱苦已經(jīng)很難體會到,因此促成了一部分人群散漫的求學態(tài)度。但村里成立了助學基金會,每一個村里考上本科的困難家庭學生,都可以獲得一千元的資助獎勵。
雖然村里現(xiàn)在的條件改善了,很多家里都蓋了兩層樓的小別墅,但大部分住著的只有老兩口。就像前面提到的出了兩個博士的羅建植老伯家一樣,一年到頭的時間只有自己和老伴在家。除了過年家里熱鬧些,平時就老兩口自己找點事解解悶。要么種種花花草,要么鍛煉鍛煉身體。
家里三個孩子,雖然小女兒沒考上博士,但也在大城市里安了家。兩個博士的兒子一個在深圳,一個在上海。這是村里年輕人的普遍方向,走出去,留在大城市。至于建設(shè)家鄉(xiāng),這是整個社會普遍的走向。成為了博士,又怎么可能回到鄉(xiāng)土?
?。▋?nèi)容圖片收集整理于互聯(lián)網(wǎng),如果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謝謝)
舉報/反饋